南极科考的意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南极是地球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南极科考在地球环境气候、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项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南极是地球的共同财富,其蕴藏的丰富资源和能源,对于科考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南极科考领域的不断纵深发展,对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励民族精神,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中国参与南极科考,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参与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尤显重大。早在1983年8月,中国就加入《南极条约》。1984年6月,中国成立了第一支南极考察队。
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洲乔治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同年10月7日中国又获得《南极条约》协商国资格。1989年2月26日,中国科学工作者又在南极圈内的普里兹湾建立了中国南极中山考察站。
此次南极科考DOME-A建站,显示了中国南极科考具备了从南极边缘向大陆纵深拓展的能力,标志着中国正在由极地考察大国向极地考察强国方向迈进,也是中国于第4个国际极地年期间在人类极地考察史上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建站对于提升中国在南极的科考水平、推动南极国际合作、保护南极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扩展资料
为了保护南极环境,人们在南极地区划分了许多特殊保护区、科学兴趣区、特殊管理区、历史纪念点等等。考察队员要进入这些特殊保护区工作,都要经过特别申请和批准。
为了加强南极环境保护,还规定各国南极考察队都要设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官员,要对考察队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和措施的教育;各国考察船、考察站要建立污水、垃圾、油污和其它污物的处理装置,对各种垃圾、污物进行分类处理;要特别注意对南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进行保护。
不准把南极洲以外的动、植物种群引入南极,以免带入病、虫害。
人类在极地的活动方式,除了探险、捕捞和考察外,又多了一项旅游。据1997年英国南极调查局不完全统计,1996年度有16船次和多架次飞机运送约9000人次去南极旅游,虽然游客行为受到必要的限制,但仍不可能不对南极环境产生影响。
1989年1月,阿根廷的客货轮“天堂湾”号在南极半岛海域失事,将1000多吨柴油和汽油泄入海洋,造成大面积污染.而船上所载的就是去美国帕默站的游客。
此外,一些货船或旅游船往极地海域扔垃圾,而且大多是不能被生物分解的塑料垃圾,对极地环境破坏极大,考察人员曾亲眼见到一头海狮误吞一大块塑料,结果窒息而死。所以,在 1997年第21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各国代表一致呼吁,要抑制南极旅游和非政府活动,并且要以经济措施加强对南极旅游的管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极科考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极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