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边如果放在三国时期,会是什么级别的人物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张定边,是元末明初大军阀陈友谅的拜把子兄弟,也是陈友谅手下战无不胜的战神,和另外一个兄弟张必先,成为陈友谅的左膀右臂。
其实熟悉明史的朋友,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会发现时空好像穿越了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演义里的很多场景,其实都是明末时期出现的。
比如说惊天地泣鬼神的赤壁之战,那一把大火的原型,其实就是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对陈友谅烧的那把大火。再比如说刘关张三兄弟桃园结义,其实正史上是没有的,可是罗贯中感佩陈友谅、张定边、张必先三兄弟的情义,刻意将这个故事加了进去。
张定边到了三国,在地位上至少也是关羽级别的人。
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张士诚的幕僚。早年熟读兵书的罗贯中,投效在张士诚门下,曾经帮助张士诚对抗过元朝。
可是后来张士诚不思进取,罗贯中心里非常失望,于是就离开了他。那么罗贯中这辈子最佩服的军阀是谁呢?我认为就是陈友谅了。
如果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没有被射死,只是战败了。其实陈友谅依旧可以像赤壁之败的曹操一样,东山再起。因为陈友谅的实力比朱元璋强大太多了。
张定边作为陈友谅的铁杆兄弟,在三国里面,那应该就是关羽这样的角色。关羽和刘备是结拜兄弟,又是负责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这些完全符合张定边在现实中的角色。
张定边的勇猛,在元朝末年,那是没有对手的。就算是朱元璋手下的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那也不是张定边的对手。
他深受陈友谅信任,自己对陈友谅也是忠心耿耿,所以等到陈友谅击败朱元璋以后,至少会让他负责镇守一方,极有可能就是镇守朱元璋的吴地。
从勇猛程度上来说,张定边更类似于赵云。
张定边这哥们打起仗来,属于不要命的那种。这和三国时期的另外一位英雄十分相似,在演义中,常山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上与曹操的千军万马搏斗,最终斩杀曹操五六十名战将,将阿斗给救了回来。
张定边的英勇,绝对不比赵子龙差多少。鄱阳湖大战之前,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死守在南昌城长达85天,以2万人马挡住了陈友谅60大军。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明史》
可以说这已经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了,那么创造这个奇迹的,其实不是朱文正,而是陈友谅。因为陈友谅执着于南昌城,对于张定边分兵攻打金陵的建议,完全不采纳。
其实只要一部分人马攻打南昌,另一部分人马去攻打金陵,那朱元璋的军队首尾不能相顾,而且水军尚未操练完成,自然会功亏一篑。
85天后,朱元璋的援兵已经赶来了。双方在鄱阳湖对峙。这天晚上,张定边没有通知陈友谅,便带着三条船独自前往朱元璋的大营。
他们在撤退的时候,没有一艘船敢挡住他们的去路,可见张定边的英勇到底有多让人瘆得慌。这跟赵云在长坂坡的表演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张定边的悲惨结局,类似三国后期的姜维。
姜维我们都知道,他带着8万人马在沓中屯田,钟会和邓艾的23万大军杀来以后,姜维不得不带着人马在剑阁道与之抗衡。
结果邓艾带着3万人,从阴平小道偷偷溜进了蜀地,他们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到了成都城下,逼迫刘禅投降了。
刘禅投降后,发了一道诏书给姜维,让他举手投降。无奈之下的姜维只好选择投降钟会,但是他不甘心,所以他怂恿钟会谋反,杀掉手下部将,自己再渔翁得利。结果秘密被钟会的手下部将给发现了,姜维和钟会一起被杀。可怜姜维是报国无门,复国无望。
其实张定边后期和姜维的遭遇是非常相似的,当时陈友谅被朱元璋击败了,他本人也被乱箭射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