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张克潜的生平

张克潜的生平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张克潜,1933年2月7日生于北京市。父张维,北洋大学土木系十八年班(1929年)毕业,工学士,曾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工作多年,任高级工程师、处长。

张克潜自幼喜爱科学和文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其父携黄河水利委员会图纸资料南迁。5岁的张克潜随祖母、母亲定居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耀华小学、耀华中学(初中)和南开中学(高中)。

张克潜的小学时代,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目睹日寇对中国人民的凌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激发起爱国之情,六年级时与几位同学相约在教室内公开把污蔑中国人民抗日的几页历史教科书撕毁。

从读小学开始,张克潜就对制作科学玩具发生很大兴趣,每天课余时间乐此不疲。上高小时,他得到一本苏联科普作家写的《少年电机工程师》。这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从此和“电”结下了不解之缘。按照这本书的指导,他先后制作成电磁铁、继电器、电铃、台灯、电热水器、小电动机等,最后制成了电话,和住在同一条胡同的同学实现了通话。进入初中以后,张克潜的兴趣集中到无线电制作。在南开中学时他发起组织“无线电研究社”,同学们把零件和工具集中起来,共同制作、研究。夜间用自制的再生式短波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电台的广播。在课余制作中他学习了初步的电学和无线电知识,崇拜的是爱迪生、马可尼和贝尔。

1950年,张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52年夏,院系调整,转入新成立的无线电工程系。1953年毕业,被分配在清华大学任助教,加入新成立的“电真空教研组”,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工作。

1957年初,张克潜被派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向苏联专家依·维·列别杰夫教授学习微波(当时习惯称超高频)技术和微波电子管。1957年秋回到清华大学,开始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从事电磁场、微波技术和微波电真空器件的教学及微波管研究工作,1962年晋升为讲师,同时担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71年,随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大部分师生搬迁到四川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秋季开学前,张克潜被派回北京迎接恢复高考后电真空专业的第一批新生,并参与研究生招生工作。1979年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全部搬迁回北京,清华大学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

1979年,张克潜晋升为副教授,任副系主任,主管科学研究工作。1983年被确定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晋升为教授。1985~1993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1987~1989年,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1980~2000年,任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5年后改为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克潜历年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共7门。翻译科技书籍2部,编写专业教材和科技著作6部。

在微波电子学、声学显微镜、光导波、静磁波以及手征介质波导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被科学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著录的20余篇。

1959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张克潜所领导、指导或参与的项目曾多次获奖。1997 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7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著作)。

张克潜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