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清明节为什么有放风筝的习俗呢?

清明节为什么有放风筝的习俗呢?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

清明节为什么有放风筝的习俗呢?

古人认为,放飞的风筝可以带走邪气与晦气。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

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当代中国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

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由于清明节原本是寒食节,寒食要禁火,只能吃冷餐。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要外出走动,做些娱乐活动,以锻炼身体,这样就有了悲喜兼具的现象了。

寒食节遇上了“清明”节气,融合为清明节,加之古人放风筝习俗时间又与清明节相遇,所以就有了“清明时节放风筝”一说。

拓展资料:

清明节有不少独特一习一 俗,比如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等。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还常常在清明节放风筝。放风筝作为清明一习一 俗之一,流传已久。

从元宵节后 放风筝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

古时放风筝是一项具有巫术意义的户外活动,目的是为了放掉身上的“晦气”。当风筝放飞升 高后就有意把引线剪断,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它可以带走晦气、烦恼、苦闷、忧患与病痛。

于是有人便将自己的苦恼事写在纸上,扎在风筝上,让它随着风筝一去 不复返。当然,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放风筝早已冲去旧时的“巫术”色彩,人们只不过是借此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

如今放风筝成为了一项颇受大众喜爱的娱 乐活动,人们在户外放风筝大大舒展了平日紧张严肃的气氛,调节了忙碌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