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求 北方小镇奇谈 呀!!!感激不尽!!!

求 北方小镇奇谈 呀!!!感激不尽!!!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求 北方小镇奇谈 呀!!!感激不尽!!!

《辽宁省灯塔市铧子镇的传说》古老的传说赋予磨齐山下小烧锅以神奇色彩,而酒窖里的古老青砖则把“老字号”昭然于世人——千年古酒,百年佳酿,追溯灯塔市铧子酒厂的历史,我们品味到的是如铧子佳酿般香而不酽、醇厚绵长的酒文化。 御指龙泉兴大唐盛世 磨齐山在灯塔市铧子镇境内,在古代叫磨旗山。传说这里是唐朝古战场,山上有一对大磨盘,磨盘上有磨眼,磨眼里插着特制的大旗,磨动旗动,用来传递军情,于是这座山就叫做磨旗山。 大唐年间,磨旗山下有个小烧锅,烧出来的白酒味道纯正,醇香适口,方圆百八十里的人都到这里来打酒。 贞观十九年春,唐太宗李世民率十万大军亲征白岩城。“麻雀巧破燕州城”之后,李世民用此酒犒赏三军,赞此酒“好酒!真乃好酒!” 众将官拜伏在地,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将官呼罢,李世民抖擞精神,气运丹田,圆睁二目,头顶天,脚踏地,扬手一指,只见霞光闪闪,一条土龙顺地皮儿向北窜去,直窜到磨旗山下小烧锅后院儿的大井里,井水随即咕嘟嘟往外涌。小烧锅酒掌柜不知咋回事,慌忙领伙计们朝井跪拜。拜罢舀一瓢井水细细品味,清甜甘冽。后来,小烧锅掌柜用此水酿酒,成了朝廷贡酒,每年贡奉朝廷八百篓。二年后,人们才知道小烧锅后院儿的大井是“御指龙泉”。 从此后,磨旗山下小烧锅代代相传,传到今日就是现在的铧子酒厂。我们这次探访老字号,铧子人仍津津乐道这古老的传说。 古老青砖见证老字号百年历史 如今建农村砖瓦房的普通青砖、红砖已有40多年的历史,而在铧子酒厂,我们在七口老酒窖中发现的青砖远非现代所造,这些砖从大小、质地上来看,只有在长城和故宫等古建筑上才可看到。据考证,均有百年以上历史。这恰好与铧子酒厂有文化记载的历史相吻合。 据灯塔县志记载,灯塔市铧子酒厂始建于清朝年间,当时的字号为“涌兴源”烧锅,烧锅的原创者为沈阳蛤蟆塘人孟氏。“涌兴源”烧锅南依古战场遗址燕州城太子河畔,北临磨齐山脚下,环境优雅,水质甘美。由于孟氏家族经营有方,加之独特的酿酒工艺,使“涌兴源”烧锅在当地很快名声大振,与当年的永兴福油房,玉成华、玉成庸商号齐名,享誉古襄平。据考证,襄平一带民间商人交流感情,官府升迁,互赠礼品皆为“涌兴源”美酒,饮后均爱不释手。当时有诗人饮酒作赋,盛赞“涌兴源”烧锅:“一滴甘露落入口,千粒珍珠滚上喉,三两沽来兴源酒,襄平不知有杜康。”涌兴源掌柜经营有道、管理有方,顾客一进门就能看到柜台后墙壁上醒目的字幅:“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苏秦舌巧来讲话,徐庶不语是白说。赊账如同三结义,要账好比请诸葛。不是本号不赊账,只因要账太罗嗦。现钱交易两有益,佃办不起利太薄。” “九·一八”以后伪满州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涌兴源”烧锅曾一度受到影响,孟氏掌柜退回沈阳,“涌兴源”烧锅便转于本家亲属李光远经营,字号由“涌兴源”改为“永盛源”。当时,由于日本人统治着铧子地区的煤炭生产、经营及运输,日本人和煤窑工人便成为“永盛源”烧锅的主要消费者,部分日本人还把烧锅酒运出铧子带往沈阳、鞍山、大连、抚顺等地区,受到外埠客商一致好评,成为东北地区红极一时的烧锅美酒。 传统配方佐以科学工艺使佳酿经久弥香 解放后,由永盛源烧锅,永兴福油房,玉成华、玉成庸商号,铁木器厂等几家进行公私合营,在政府领导下,组建成辽阳县铧子油酒加工厂。当时的厂房设施十分简陋,为了提高产量,厂里动员老烧锅工人自己动手改建基础设施,在原有7个窖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个窖池,添置了部分酿酒设备。在张绍普、宋奎顺、李光远、王玉清、于庆印、李文珍、李文选等老一辈烧锅人努力下,“永盛源”烧锅顺利完成了初期改造,公私合营改造后的第一任厂长兼党支部书记为白汝清。张绍普任副厂长兼制曲工作。1976年5月,孟祥明出任酒厂建国后的第二任党支部书记兼厂长。1965年由于公私合营,酒厂将老字号永盛源改名为磨齐山。1968年和1973年,铧子酒厂两次对厂内基础设施进行了较大的改建,发酵池由过去的14个增至55个,在成功培养出麸曲的同时,又引进了酱香高温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产品也由过去单一品种发展为多个品种,高、中、低档齐全,深受各层次广大消费者喜爱。80年代初期,由于灯塔建县后没有县营酒厂,经辽宁省辽阳市两级计委批准,铧子油酒厂对外正式改为灯塔县铧子酒厂。1996年,灯塔撤县变市始改为灯塔市铧子酒厂。1998年末,铧子酒厂经灯塔市委、市政府批准进行产权转制成为个人独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