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怎么变成小短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浅谈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一、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 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而盛唐,则是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这时唐帝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在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社会大环境下,唐朝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朝气蓬勃而富有生机。而这种生机,在文艺领域则表现为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想象,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就是唐诗。而唐诗,也是盛唐文学的典型代表。因此,下面,我们主要结合唐诗,来谈谈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二、初唐诗歌——盛唐气象的形成阶段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琢磨技巧,雕饰辞藻,齐梁积习犹存。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但在唐宗至午后初年,出现了“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在唐诗的开创时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把诗歌的题材,内容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担负起努力摆脱齐梁绮靡诗风影响的重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多么开朗壮阔的情怀!虽然仅停留在对儿女之情,朋友之谊的旷达上,但诗中弥漫的那股豪放之气,却深刻展现了诗人不凡的报负,一扫齐梁诗风的浮靡婉媚。而这种豪情壮志,在对边塞军功的渴盼中表现得更为淋漓精致:“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这种强烈的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这种带着点无赖气的豪迈风度跃然纸上。还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都以纵横奔放,富丽铺陈的诗笔揭露了长安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气势及其宏大,笔法极其铺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诗人们的努力,诗歌渐渐由宫廷走向生活,六朝宫女的靡靡之音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继卢、骆之后,刘希夷和张若虚进一步发展了七言歌行,特别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成为代表这种清新歌唱的最高典型。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在他著名的《侑竹篇序》里,他提出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他的这篇短文,成为了唐代诗风转变和革新的宣言书。而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更是以一种开创者的高蹈胸怀实践了他的革新主张。在所有的这些致力于革新的初唐诗人的诗歌中,无一例外弥漫的,是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而这种气势和力量,集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刚健质朴,雄壮浑厚。同时,“四杰”的诗歌创作,使五言律渐趋成熟并初步定型,七言歌行(七古)更为完美。王,杨专攻五律,他们的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卢,骆长于歌行,他们的优秀作品,不仅实现了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到了市井的转变,而且表现出壮大的气势和力量。这所有的一切,一方面继承了汉魏诗歌的风骨,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六朝以致初唐时代的严密声律。《文心雕龙·风骨》曾赞扬道:“结言端正,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因此,风骨与声律的兼备,也无疑成为盛唐诗歌的一种必然的趋势。我想,这主要得益于初唐时期南北文化的频繁交流和中外贸易交通的发达,开元盛世的初兴为诗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背景与开阔的胸怀,他们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与革新,而这一切,既为唐诗向刚健浑厚,风骨声律兼备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即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产生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但是,“盛唐之音”并不同于盛唐气象,它只是盛唐气象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或者说阶段。盛唐气象指的是盛唐诗的总体风貌,《沧浪诗话》曾提出:“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因此,只需要具有盛唐诗风的诗,便可称为唐诗。而盛唐之音却只是指唐朝全盛时期的诗歌。但是,可以说,盛唐之音对盛唐气象的形成是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的,它们可谓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