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位于红旗甸穹窿的北西翼,地层倾向北西,倾角45°—50°的单斜岩层。从下马路沟(北京市)、上马路沟(河北省)至古子房一带依次出露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各组段主要岩性、厚度列表于下(表2—3,图2—20,21)。

表2—3 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简表(4250.69)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表2—3 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简表(4250.69)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现将所测杨庄组及雾迷山组各组段、岩性段划分及主要岩性特征简介于下:

1.杨庄组(Jxy)

前人资料认为古子房一带不存在杨庄组。笔者实测后经与十三陵对比认为存在杨庄组,厚度略减薄。

(1)顶底界的划分标志:底以灰黄、灰白含泥隐晶白云岩与高于庄组肉红色及浅灰以厚层—块状白云岩(其中并夹数层鲕团粒白云质燧石岩)为界。顶与雾迷山组虽仍为过渡接触,但杨庄组第5层为灰黄色含泥、砂的燧石隐晶白云岩,黑色燧石中具小柱及大杯状叠层石。此标志可与十三陵对比,雾迷山组色显著变深,变厚,砂泥减少,硅质增多。

(2)主要岩性特征:杨庄组厚69.63m,划分8个单层。主要为浅灰、肉红色中厚层状含砂含泥隐晶白云岩,局部含砂多,可达45%左右过渡为砂质白云岩。碎屑成分主要是石英,镜下也见砂屑(内碎屑),中上部见大型杯状及小型柱状叠层石。顶部燧石渐增多。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图2—20 赤城古子房剖面位置图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图2—20 赤城古子房剖面位置图

2.雾迷山组(Jxw)厚1718.42m

与杨庄组和洪水庄组接触关系如图2—22所示,可划分四段、八个岩性段。

特别要指出的,这里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的接触关系与十三陵十分相似,Jxw281—282层依次见灰白色纹层状隐晶白云岩中有大型柱状叠层石,镜下显断续纹层,但不显藻迹微结构(假蓟县叠层石),向上夹少量页岩。285层层面见大型称波痕(L=15cm,H=1—2㎝,峰谷圆滑),286—288层黄色薄层状泥云岩与纹层状白云岩互层,夹少量页岩,这些特征均完全可以与十三陵Jxw顶部对比。上覆洪水庄组灰黑色页岩为主,向上呈页片状,色更黑,负地形(图2—22)。

雾迷山组岩性段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第一岩性段:陆源物质发育段(6—21层)133.67m

本段以泥白云岩或含泥纹层隐晶白云岩与层纹燧石纹层状藻叠层石白云岩组成韵律。韵律底泥、砂集中,向上过渡为纹层隐晶、纹层藻叠层石白云岩,藻迹微结构随砂泥减少变明显,14和15层为云砂岩及含屑白云岩。

第二岩性段:密纹层藻叠层—小柱叠层石白云岩发育段(22—34层)121.17m

本段以密纹层藻叠层—小柱状叠层石发育为特点。底22层密纹层—“直壁小柱”可与十三陵54层对比,向上又有数层复杂分叉小柱叠层石(23、26、27、30),顶33层以黄色燧石为特征。

第三岩性段:隐—微晶、凝块石、层纹燧石纹层状藻叠层石白云岩发育段(35—54层)136.18m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图2—21 赤城上马路沟—古子房杨庄组-雾迷山组剖面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图2—21 赤城上马路沟—古子房杨庄组-雾迷山组剖面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图2—22 古子房南东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和铁岭组接触关系

河北赤城古子房中、新元古界

图2—22 古子房南东雾迷山组与洪水庄组和铁岭组接触关系

底35层为厚约1.5m的黄色泥云岩。下部夹数层粒屑白云岩(40、50层),层纹状燧石中多见小杯状叠层石,并多见放射状结构。47层见藻团—锥状叠层石群。镜下凝块结构较发育,38、39层见含沥青质葡萄状结构。

第四岩性段:燧石纹层隐晶—藻团白云岩发育段(55—91层)252.37m

本段泥云岩或含泥隐晶白云岩及燧石纹层状白云岩发育。粒屑白云岩组成多个间断韵律,中上部见锥、柱状叠层石(81、91等层)。镜下所见藻迹微结构发育,下部多为凝块石;上部藻纤发育,自下而上含沥青质葡萄状藻团结构变多。

第五岩性段:凝块石 —纹层葡萄藻团—锥柱状叠层石白云岩发育段(92—149层)371.56m

本段主要由深灰色纹层状藻叠层\凝块、葡萄藻团—锥柱\燧石纹层状隐微晶白云岩发育段,其中夹粒屑白云岩数层。宏观及镜下葡萄状放射状藻纤结构清晰,单个或连生均显亮黄色、富沥青质(5%—10%),显锥状叠层石。103层球—团粒燧石岩显斜层—羽状交错层理。中上部凝块结构增多。燧石主要为长条带状,黑色较多,镜下见棕褐色斑点结构,上部燧石结核增多。粒屑白云岩粒屑类型多样,微结构清晰,如藻鲕具花瓣外形、暗色放射线和同心环等,常具硅化或为硅质胶结。底部93—95层之放射状小柱叠层石及大型连生葡萄石(核形石)均可以与十三陵剖面第五岩性段底部对比。总之本段岩石类型多样,其中动荡标志较明显,沥青质较丰富。

第六岩性段:燧石条带藻团—柱状叠层石白云岩发育段(150—220层)331.13m

本段主要由浅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含泥隐晶\藻团—柱\层纹状燧石隐晶白云岩组成水进型韵律。藻团显清晰葡萄状及凝块状微结构,富含沥青质,显亮黄色,以153层群体大型柱状叠层石发育为特征。与十三陵271层以上的大柱状叠层石十分相似。中上部藻团含量逐渐减少,个体变小,主要显凝块结构。燧石发育,色多样,以浅色为主,条带状,含量25%—30%。

第七岩性段:燧石条带白云岩及粒屑白云岩发育段(221—247层)155.27m

本段主要由凝块微晶白云岩\燧石条带含泥隐晶\硅质内碎屑白云岩组成的水退型韵律。凝块微晶白云岩中有时显水退型韵律,斜交层生长,凝块在镜下有时显浅亮黄色,含沥青质,重结晶作用较强时,显残余凝块结构。中上部粒屑及硅质的内碎屑增多,还有富沥青质的藻屑,硅质内碎屑常集中呈条带状,大小不一,棱角状,主要由隐晶石英组成。普遍含泥分布不均。因燧石含量高,性脆,裂缝发育。

第八岩性段:含泥隐晶\燧石条带白云岩发育段(248—288层)217.07m

本岩性段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248—275层)主要由浅灰色含泥隐晶\燧石条带白云岩\硅质内碎屑白云岩组成韵律。含泥较普遍,常见含泥量25%以上。燧石多为不规则结核及团块状,分布不均。245层和246层为过渡层。上部(276—288层)主要为浅灰色纹层状含泥隐晶白云岩,泥重(10%—25%)。纹层较发育,有不规则波纹状。本岩性段可与十三陵对比,281和282层有较发育的柱状叠层石,不见壁,基本层平缓,密集垂直于层面分布。285层见有大波痕沉积构造。283—288层为黄色中-薄层泥云岩,夹少量页岩,顶含砂,层变薄。

归纳之,古子房杨庄组-雾迷山组,主要由藻叠层石白云岩、燧石条带白云岩、隐—微晶白云岩,以及粒屑白云岩、泥云岩等多种岩石类型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