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学院咋么样?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陕西理工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陕西工学院和汉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校园占地约1741.2亩,建筑总面积491301 陕西理工学院校徽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7479万元。学校坐落在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陕西理工学院是一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 陕西理工学院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现有8个二级学院、11个系、1个教学部和2个中心,设有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52个本科专业。学校建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校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下设71个实验(实训)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385万元。学校馆藏图书150.80万册,中外文期刊3450种。学校教学科研设施齐全,条件完备。 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敬业精神的教职工队伍。现共有教职工1653名,教师总数1131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35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曾 与美国南加州先锋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获得者27人。各类在校学生2.12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82万人。 陕西理工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己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办学,坚持深化改革、从严治教,积极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布局,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课程建设,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了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王立新同志已编著出版《大学素质教育》、《共产党员道德建设简论》、《现代企业管理》等专著和教材六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两项,汉中市西部大开发科研项目一项,陕西理工学院科研项目一项。发展密切相关、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 1.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 依托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力量,以秦巴山地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为研究领域,重点培育了植物学、动物学和分析化学等重点学科。 2.以工业应用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 依托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等学科研究力量,重点培育了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重点学科。 3.以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依托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科学科的研究力量,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研究课题。“汉水文化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编辑本段办学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扎根秦巴,服务基层。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陕西理工学院 建成综合实力强、学科专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好、特色鲜明、省内外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编辑本段院系设置文学院 文学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汉中大学中文系,由于种种原因1966年学校停办,中文系也因此停止招生。1975年陕西师范大学在汉中设立分校,中文系恢复招生。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 陕西理工学院,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归属陕西省领导,批准设立中文、数学等5个系,从此中文系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2001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原陕西工学院和汉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为陕西理工学院,中文系师资和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努力,陕西理工学院于2006年1月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中文系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随后经过学科整合,中文系成为陕西理工学院的二级学院——文学院。 文学院现有教师干部5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5人,专任教师50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9人,其中博士5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24人,在读硕士4人,另有外聘教师11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人。 文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高职(专科)专业:语文教育、新闻采访与制作。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校级名牌专业,文艺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为就、校级重点学科,一门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外国文学。 文学院坚持以质量求生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认可,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在新的世纪,文学院将乘着申硕成功和学科调整之东风,以本科教育为主,努力办好硕士研究生教育,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为陕西理工学院大发展以及科教兴国、科教兴陕作出积极贡献。经济与法学院 经济与法学学院是在原政法系、社会科学部、思想品德教研室的基础上,于2006年元月整合组建的教学部门。整合前的三个教学部门在48年的办学历史中,有着深厚的精神和成果积淀,这使得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有着较高的发展平台。至2007年8月,学院有专任教师12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讲师64人。学院资料室拥有中外文藏书2.8万余册,中外期刊杂志200余种。有模拟法庭、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等为教学科研提供基础设施。教学手段、学术研究、资料搜集、数据分析、对外交流等手段和方法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目前学院设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等四个专业,承担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公共课教学。2007年6月底,全院在校学生1182人。学院建有校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名牌专业1个,校级精品课程门,校级优秀课程4门,校级重点课程4门。目前有近20门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5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6门教学课件正在试运行中。目前,学院正总结经验、查找差距,认真做好各项 教学工作,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着力建设本科教学质量的各项标志工程。 目前,由经济与法学学院教师主持的国家级立项课题3项,省部级立项课题12项,省教育厅及汉中市立项课题9项。相关科研工作和成果获省、市多项政府科研成果奖,并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院有关教师率先提出了陕南经济发展的绿色产业道路的构想,在省、市政府立项资助下,其研究成果对汉中市形成绿色产业战略起到了理论先导和积极推动作用,对陕南经济发展的绿色取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学院积极整合科研力量,明确科研方向,以省部级以上立项、重大科研成果为标志性工作,着力建设优势学科。 学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努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大学教 陕西理工学院育。学生的考研、四、六级外语考试以及“口才协会”等社团活动、科研立项、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等,都有突出的表现和成绩。 经济与法学学院将认真贯彻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本科教育为主,注重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为我院培养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提供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积极准备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教育、区域经济学三个学科硕士点,并为其它学科申硕创造条件。经过十年左右努力,使学院具有申报博士点的基本条件。艺术学院 1997年3月成立汉中师范学院艺术系,学校根据汉中市政协委员的提案,认为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是学校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成立艺术系,设置艺术类专业。遂安排专人起草增设专业论证报告,招聘专业教师,购置教学设备,调整教学用房。当年招收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新生 32人。2002 年因院 陕西理工学院校合并更名为陕西理工学院艺术系,2006 年因学科整合,成立艺术学院。 办学条件:拥有专业教学楼,面积7557.87平方米。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2.27万元。 专业图书资料10947册。 专业教学用计算机72台,钢琴82架,石膏教具一批,演出服装300多套,名族乐器一批,名族乐器一批,多媒体教室1个,专业照相机3部,摄象机2部,投影仪3台等教学硬件,有力地保证了专业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在校学生936(音乐学专业289人;美术学专业284人;艺术设计专业363人)。 办学条件: l 学校投巨资( 600 余万元)在 2001 年建成艺术教学楼; l 院成立之初有钢琴 6 架, 2000 年购钢琴 30 架, 2001-2002 购 15 架, 2003 年购 20 架, 2004-2005 年又增购 10 架。 2006 年购三角钢琴 1 台,目前共有钢琴 82 架; l 2007 装修了音乐厅和美术作品展厅; l 艺术专业的教学对设备特殊的要求,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先后购置了演 出服装 300 多套、摄像照相器材、计算机、图书、电子出版物等等,从根本 上保证了艺术学院专业教学过程的规范。 l 购置教学用石膏教具、展览用画框、版画印刷机、摄像机、照相机、建设多 媒体教室,有力地保证了专业教学活动规范有序的开展。体育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是在陕西理工学院体育系和陕西理工学院基础课一部公体教研室、基础课二部公体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的。原陕西理工学院体育系的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体育系,至今已有32年的办学历史,先后为国家培养中学以上体育师资、各级教练员、体育管理人才2000余人,其中40余人考上硕士研究生,历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体育教育、训练和管理等行业的骨干力量。 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两个专业,同时承担着陕西理工学院公共体育课 陕西理工学院程的教学工作。体育学院现有学生512人,教职工80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0人,讲师27人;国家级裁判员2人,国家一级裁判员15人。现拥有国际标准田径场、游泳池、综合体育训练馆等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较为完善。 体育学院历来注重将教学、科研、训练融为一体,始终不渝地贯彻“严谨、求实”的治学方针,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一支专业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爱岗敬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几年来累计出版专著31余部、在国家级、省级、各大体育院校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还承担有国家级、省级、院级科研项目。现有院级精品课程、重点若干门 体育学院更新教育观念,开拓创新,以办学定位为立足点,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完善和修订教学计划,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办学新路子。几年来,体育学院在学校率先推行了挂牌教学,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都有了明显的转变,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其前身为陕西理工学院化学系,始建于1958年,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农化科,汉中师范学院化学系,陕西理工学院化学系等阶段,2006年经学校学科整合,组建了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现有化学(师范类)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五个专业。拥有一个校级优秀名牌专业(化学专业)、两个校级重点学科(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三门校级优秀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和一门校级重点课程(化工原理)。 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专任教师50人,教师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 陕西理工学院4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36人,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在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科建设工作、科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11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和学校科研成果特别奖,34项研究课题获省市、学校等部门立项资助,学院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为地方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服务。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二十余部,获得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0余项;教师教风严谨,教学效果好。学院从1958年至2007年累计输出毕业生2378人,毕业生遍及国内外各个行业,大部分已成长为单位的骨干力量,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验中心近年来有了大的发展,2007年被学校评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基础化学实验室、现代化学实验室、化工与应化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16个实验分室,实验设备总值553.94万元,能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需要。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近年来,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实验中心利用现有设备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重视教育实习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现建有南郑中学、九冶中学等规范的教育实习基地、四川川化集团、南郑化工总厂、汉中理想化工、汉中环境监测站、略阳钢铁公司、略阳电厂、汉中污水处理厂等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实习扎实、规范,效果明显。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以专业为基础,学院学生社团绿色卫队,多次对汉江流域进行科学考察,开展环保科普活动,受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好评和关注,绿色卫队获得国际福特基金立项资助。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5月,为汉中大学生物农业科,同年11月改为生物科。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1979年增设生物系,设生物教育专业,学制四年。2000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 陕西理工学院西理工学院。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现设有生物科学(师范类)、生物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542名,生物科学专业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植物学(资源生物)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动物学被评为省精品课程,院级优秀课程植物学和重点课程生物化学.同时建有陕西省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汉中市GAP工程中心;2005年12月植物学获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近年来,学院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迅速发展,现有教职工43人,正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5人,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正副教授承担主干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出版教材或专著10余部,专业质量稳步上升。同时,以秦巴山区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为主要科研方向,承担省、市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论著836篇(部),取得技术成果30余项,生物科技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随着生物学世纪的到来,伴着西部开发的春风,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将踏入新的征程,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 陕西理工学院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1400余人。 “材料加工工程”是我校首批具有硕士授权的学科专业点之一,“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为省级名牌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获批2008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材料成型技术基础”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教职工4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3名;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23名,归国访问学者2名。 材料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从严治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被陕西省教育厅多次评为“创佳评差最佳单位”。已为国家培养了2000余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学院拥有铸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功能材料、复合材料、金属强韧化等五个研究所,一个中心实验室。其中“材料检测实验室”为校级实验示范中心。实验室建筑面积2610m2,现有教学实验设备880台套,价值692万元。实验中心拥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差热分析仪、红外光谱仪、显微硬度计、热压烧结炉、冷等静压机、真空烧结炉等大型仪器设备35台(套)。 材料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先后完成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项,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4项,院级科研项目2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12项,转让科研成果8项;获厅(局)级科研成果奖6项;编写教材1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教学 、科研论文300余篇,被SCI、EI收录60余篇。目前,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国家“十一五”教学研究课题子课题1项,陕西省教学改革课题1项,其它各类项目30项。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由原机电工程系、仪器科学与技术系和基础课一部的制图教研室于2 陕西理工学院006年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机械系成立于1978年。学院现设有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等7个教研室及机电研究所、图书资料室和实验中心。学院依托“数控加工技术”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积7200多平方米,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套,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78.12万元。经过长期努力建设,学院实验中心于2007年7月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开办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3个高职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测控技术与仪器”为校级名牌专业。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及理论”陕西省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与机械”2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2006年成为学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实验师等高级技术职称25人,讲师等中级技术职称4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为社会培养了本、专科(高职)毕业生26届、6000多名毕业生。目前在校学生2460人。 机械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作风严谨,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多次受到教育部专家、省上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好评。多年来,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创建名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课程、重点课程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优良传统。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3门、校级重点课程6门。先后有30余人次受到省部级及以上表彰,2人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的专家津贴。近三年来,有3位教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6位教师获校级“十佳教学能手”称号。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2004年被评为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完成并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10余项,制定国家标准1部,获国家专利13项,科研成果3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多篇被SCI、EI等收录,出版专著3部,编写教材30余部,其中4部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机械工程学院长期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发展”的办学理念, 更新观念,强化管理,形成了“守正出新、精工博艺”的院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供需比一直在1:5以上,长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的主要领导、技术骨干或研究生导师。2007届本、专科毕业生577人,就业率98%。电信工程系 电信工程系前身可以追溯到北大汉中分校时期的无线电专业。2006年经过学科整合(取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并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 陕西理工学院,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学校名牌专业。所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2009年在校本科生1006人。 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38.46%;高级技术职务人数占23.08%;在读硕士3人(其中1人在国外读硕士研究生)。 电信工程系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技术等3个教研室和1个实验中心。实验中心现有10个实验(分)室;与中国联通汉中分公司联合建立了“移动通信基站”,与中兴通讯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实验室。在陕西宝鸡、汉中,四川棉阳、江苏南京、河南洛阳等地建立有8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我系教师具有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光荣传统,先后有2人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和“陕西省师德标兵”。 我系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我系学生在参加的全国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在2005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2006年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7年通信052班杨环同学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陕西赛区一等奖。 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长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连续三年就业率均超过95%。 电信工程系依据陕西理工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结合本系专业特点,以电子、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的资源,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使学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研究开发、安装调试和维护电子设备、通信网络系统的能力,使之成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系 电气工程系是由原陕西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根据学科特点于2000年调整组建而成,是学院规模较大、办学历史长、整体实力雄厚的骨干系之一。电气工程系目前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一个高职专业,分别于1979和1980年经陕西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各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逐年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校级重点学科,自动化专业是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单位。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情况良好。近年来,先后有数十名毕业生考取了清华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范围涉及电力系统、厂矿、企业、科研院所及教学等单位。现已有20余届本、专科合格毕业生5200余人。目前在校学生1250余名。 电气工程系下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工三个教研室,一个中心实验室、一个校级重点学科及一个自动化技术研究所。电工实验室和自动化实验室先后被国家教委评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实验系统先进集体”。现有实验室使用面积3057.42平方米,实验设备总值530余万元,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科研需要。 电气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在工业控制、调速、电力系统自动化等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骨干。全系教职工45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22人,13人硕士研究生毕业, 13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近5年承担省部级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10余项,院级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2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50余篇,出版教材16部。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并聘请多名专家、教授为本系的兼职、客座教授。 经过新的专业整合,电气工程系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科研条件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培养出能够从事设计、研发和现代化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另有经贸系、外语系、教育科学系、历史文化系、数学系、物理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土木工程与建筑系和管理系。编辑本段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