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对话前面的语言叫什么,后面是说的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说话和写文章基本上是一回事.写文章的一些原则,同样适用于说整段、整篇的话.说话、写文章用的词大致相同,语句的组织也没有太大差别.不能把写文章看作神奇的事儿,以为说话是说话,等到写文章又专去挑独特的词汇和语句.但是,如果只看到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有联系的方面,忽略了它们的区别,也会产生偏向:第一,片面强调“怎么说就怎么写”,那就会降低文章的质量.文章应该明白如话,但它不是说话的复制品,而是说话的加工形式.一般来说,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简练、更集中、更完善.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怎么说就怎么写”,也不能机械地理解“怎么写就怎么说”.有各种各样的文章:科学论文,普遍运用专门术语;翻译文章,有长的修饰语和复合句,明显地表现出汉语吸收外来语的某些特点.照这种文章的原样说出,一般人就听不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科学小品深入浅出地进行科学普及,写得通俗生动,怎样写就可以怎样说.报上的文章、电台广播,一般是怎么写就怎么念,但有时候要改动几个字.有些标点符号,如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等,一定要改用文字去说明,为的是上口,让人听懂.我们现在练习写的简单记叙文比较接近于说,但也不是怎样写就可以怎样说.书面语言是规范化的,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往往体现在对人物以及周围环境、气氛、客观事件的描写上.而口头语言一般直率、朴实,用白描手法,避免夸张、拟人等曲里拐弯的描写.如“再也没有比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更能提醒你已经接近中年了”.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写法别具一格,非常引人入目.可是这句话不适于说,因为不容易听懂.这个意思在口头语言中可以这样说:“听到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我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接近中年了.”第二,忽略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不同,就会片面地认为只要会说就一定会写,或只要会写就一定会说.说和写其实是有区别的.有的同学口头表达能力较强,但写文章却很吃力.原因之一是他们不明白说和写基本上是一回事.另外,说有很多便利条件.说话是面对面,说不清楚的可以辅以手势、板书、插问等形式加以解释,直到说清楚为止.说错了还可以及时纠正.因此,虽然话说得马虎一点,不连贯、不周密,有的地方甚至前言不搭后语,但还是可以让对方听懂.从听的角度说,人们并不去注意辨别说话者的语句是否合乎语法,是否有条理,听懂即可.有的同学却认为写文章容易、说话难.主要原因是写文章有更多的时间斟酌,可以做到更准确、更周密.不仅可以修改文字,移动段落,甚至可以打乱整体结构,重新布局.说话就不行,除了个别词语说出来后发现不妥当及时纠正外,其余语句和层次段落几乎是无法修改的,这就叫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擅于讲话的人被人们称赞为“出口成章”.事实上,做到出口成章的人不会太多,但能写出好文章的却大有人在.另外,汉语中的同音现象也会影响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今年参加统考的学生,全bu合乎国家要求.”这里的“bu”是“部”还是“不”,容易产生歧义.而且,说话有各种语调,如果使用不正确,也会让别人误解.举个例子来说,你问一个同学:“星期六下午上课?”如果问话时没把尾音扬上去或者扬得不明显,跟陈述句的降调差不多,人家可能会反问你:“啊?星期六下午上课?上什么课?你听谁说的?”这样问来问去,你就傻眼了.写文章就没有这个问题,后面加上问号就行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说和写的能力,缩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距离,尽量把口头语言规范化、条理化,把书面语言写得上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