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讲故事的人的特点

讲故事的人的特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讲故事的人的特点

《讲故事的人》演讲稿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情感铺垫,母爱先行   季羡林曾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注:指高粱饼子)。   莫言的演讲,以祝贺瑞典学院常务秘书两小时前女儿的出生为引子开启,熟知的“高密东北乡”,怀念亲切的老父亲、哥哥、姐姐、妻子,最后巧妙落归于母亲,集中笔墨用鲜活的母亲故事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按照记忆最早的事、最痛苦的事、最深刻的事、最后悔的事依次进行,娓娓道来的话语中,接着又补充了三个细节:母亲患上严重肺病,莫言患得患失,母亲告诫她不会轻易自杀,会直面苦难;面对相貌丑陋被嘲笑,母亲开导说不比别人缺胳膊少腿不应自卑,且多做善事可使丑变美;母亲不识字,但是对莫言读书十分支持,总满足他买文具的请求;莫言在听说书人讲故事的激发下,回家炫耀自己也会讲故事,母亲一方面担心莫言将来靠耍贫嘴吃饭,提醒他少说话,为他起名“莫言”。   这些往事丰富,主题鲜明,侧重点明晰,富有立体感的表达,却是作者深思熟虑之后的巧妙安排。其目的是巧妙交代母亲对自己的人生及灵魂的巨大影响;从演讲的角度讲,一定会紧紧地抓住全世界听众之心的。   二、动机高尚、切身感受   在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品德和残酷交战,对阅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文学探险。莫言从家乡到军营开始创作,特别是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受到悉心教导,加上沉浸于经典诵读,创作生涯才真正开启。其间的创作的情感依稀可见,如果稍加分析,他通过对重要作品的解析,归纳出自己的创作历程:   一是参军后的初始创作,紧随伤痕文学的兴起;   二是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受到恩师徐怀中的启发,以及文学大师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以自己的经历和亲人的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作品。而最感人的是谈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对此莫言感触到:“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以更多的亲人和乡亲为原本,主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创作了大量作品与独特的人物形象。演讲中提到的《蛙》中的姑姑形象、《丰乳肥臀》的母亲形象。   四是以全新的创作方式与写作理念,并融会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和西方(现代派)小说技巧,迈进了新的创作阶段。演讲中提到的《檀香刑》《生死疲劳》等,前者开启作家从后台跳到前台,全称讲述,以现代说书人的角色登场,焕发出无限的创作活力与效果;后者在佛教思想的视野和宇宙意识下,考察人世与人性,增添了作品的深刻性。   三、重点介绍,耐人寻味   2006年年初问世的近50万宇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被作者自己看做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标志性的建筑”。《生死疲劳》选取的是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作为讲述对象,具体时间是1950年1月1日到2001年1月1日这段时期,这个公元纪年里承载的正是新中国的历史,高密东北乡作为乡土中国的缩影,对它的艺术重构,也就是对新中国历史的文学形式的重写。从中可以窥见作家在这部小说里倾注的艺术追求,以及作者从创作效果中获得的自信和这一创造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小说首尾相衔的作为叙事起点的一个时间提示――“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表小说借用佛教的六道轮回说作为结构线索,再一次对高密东北乡的历史戏剧进行了惊心动魄的艺术呈现。这的确是一部关于农民和土地的恋歌与悲歌,选择一个完整的“历史段落”来加以“重述”。   《生死疲劳》对当代小说和莫言自我创作的超越,在于它把人性摆到了历史自我实现的关键之处。这是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可以成为历史诗学的重要理由,不然小说就只有历史而没有诗。就像创造历史不是人生的目的一样,书写历史也不是文学的目的,深谙文学真谛的莫言,用《生死疲劳》表现了这一点。   四、首尾呼应、紧扣主题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莫言采取自然结尾的方法,即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物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自然地结束演讲。   在演讲的结尾,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这种既顾及到演讲的重点,又巧妙地结尾,让听众清楚所述的主要内容。这无疑是一种看似无心,实属巧妙的精心安排。   总之,该演讲按照时间的推移与自己成长线索展开,巧妙之处,可谓独具匠心,浑然天成,再加上莫言独有的、质朴的山东口音,具有持久醇厚的审美冲击力,是一篇难得的成功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