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乌蒙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出自:《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原文: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
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相关介绍:
早在唐代,在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一带活动着一个称为“乌蛮”的部落,到了十一世纪,它逐渐强大起来,号称“乌蒙部”。宋朝封这个部落的首领为“乌蒙王”。
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在云南乌蒙王所在的地方设置“乌蒙路”、“乌蒙军民府”等治所。乌蒙山便因此而得名,且沿用至今。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原来就叫“乌蒙”。
云南乌蒙山由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其地势东北低而西南高,平均海拔二千四百米左右。云南乌蒙山最高峰叫石岩尖,位于云南会泽县南部,海拔三千八百零六米。
云南乌蒙山整个山区群山起伏,如浩海腾波;云南乌蒙山峡谷深陷,如刀切斧削。登高望远,云南乌蒙山中有山,峰外有峰,逶迤连绵,实在壮观。
云南乌蒙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有久已驰名的铅、锌、铜、煤等。有茂密的森林。云南省境内有横江、洛泽河、牛拦江、南盘江和北盘江等河流,云南水力资源很可观。
云南乌蒙山农业呈立体分布;低热河谷产水稻、甘蔗、桔子、花生等;温暖的平坝和半山区,产包谷、小麦、蚕豆等;高寒山区产洋芋、莽子和燕麦等。
畜牧业也较发达,云南宣威的火腿,中外驰名。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云南省乌蒙山区,毛主席在《长征》诗中就曾写下“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光辉诗句。
长征红军沿途留下了光辉的史迹。有名的“云南宣威战役”就是在云南宣威虎头山进行的。云南省班果土林。云南元谋县班果地区,有一奇异罕见的土林,远远望去。
云南省班果土林有的象古城堡,有的象宫殿,有的状如动物,有的酷似人,云南班果土林令人感到维妙维悲叹为观止。
云南省班果土林位于干涸的自沙河两岸,是砂、土、砾石堆积物在干热条件下,云南班果土林经过大自然韵加工改造而逐步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