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班级的广东佛山一中高三(10)班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2012年6月26日,高考放榜,佛山一中高三(10)班有7人进入全省前50名的消息在网上被疯转,该班级被网友称为最牛班级。该班进入全省50名的学生分别是刘楚欣(全省前10分数未公布) 李健华(705分),全省第11名;赵童(699分),全省第21名;陈致佳(696分),全省第30名;罗从焕(694分),全省第33名;吴彦琦(692分),全省第38名;黄语嘉(691分),全省第43名。
这七个牛人,他们成绩好、智商高,即将走进名牌高校的大门。这些高分考生们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书呆子!他们也很自信、很独立,从来都是90后中最“潮”的一族,他们的高中生活多姿多彩,也有着一般少男少女的感情问题。 学习秘籍:特别有“规律”。该班是2010年9月开学时,由高二优秀学生组成的理科重点班。班主任何历程坦言,他们的学习方式并无特别,反而特别有“规律”。学生李健华说:“清晨6时30分起床,晚上10时结束自习。从来不会熬夜,也不早起背书。”李健华表示,在高三冲刺阶段,同学们的复习都很重视基础,从不追求难题、怪题、偏题。
班级风格:值日班长制度让学生很开心。这个最牛班级在何老师的带领下,还形成了一个值日班长制度。“每个同学轮流做一天班长,除了负责管理当天班级的日常事务,还要写班级日志,在晚修结束前上台对着全班演讲。”吴彦琦说,这段时间成了他们的开心时光,日志的内容既丰富又个性化,浓缩了每天班级发生的开心事和不顺心的事。有的同学自曝宿舍发生的趣事,有的同学抒发了追忆时光流逝、童年不再的感慨。
高考心态:面对成绩起伏 大部分人很“淡定”。李健华引用这次自己的高考作文题告诉记者,他最崇尚的是“活在当下”,“有时候难免紧张,但面对所有成绩和考试,都尽量做到淡定。”他还表示,其他的高分考生也很淡定,他们都表示分数不是最重要的。 校长:这一个班非常团结
在校长谭根林的眼里,这一个班非常团结,而且班风良好。他还表示,这个班之所以特别,和班主任也有很大关系。“班主任是一个非常有策略的老师,可以给班上的学生足够的自主发展空间。”
班主任:爱沟通是关键
“他们IQ很高,想问题的方法 独特;此外个个都有上进心;还有,就是他们之间不会说只顾自己埋头苦读,而是经常互相沟通交流,分析自己对不同题目的看法,是很有想法的一群90后。” “史上最牛班级”的案例折射出教育均衡化之痛。尽管是“牛”了一个班,却也刺痛了我们的大众教育。
对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和“最牛班级”的学生而言,“最牛班级”的确算得上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但是,对整个上海市的高中教育而言,“最牛班级”却折射出教育均衡化之痛。
不妨先看看“最牛班级”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辉煌历史:1963年成为上海市重点中学,197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是经教育部批准,有高中理科实验班办学资格的全国四所中学之一。从该校所掌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来看,可堪称“最牛”。
再看“最牛班级”产生的过程:在师资配备上,名师荟萃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优中选优;在招生上,按照中考录取“层层筛选”的方式,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拥有最先录取权,选录的学生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有资格分到“最牛班级”的学生更是“顶尖”人才。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高中,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甚至可以面向全国招生,从而将各地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网罗到自己“门下”。如果换一种解读方式,“最牛班级”是在最好的学校、由最好的老师教出来的成绩最好的学生。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这样的班级想不“最牛”都难。
然而,“最牛”仅是一地之“牛”,对于群众期盼的教育均衡化来说,还远水解不了近渴。教育均衡化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教育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就将推动教育均衡化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之一。应当看到,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但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实现教育均衡化则是相对容易的。然而,“最牛班级”甚至学校的出现,折射出实现教育均衡化的困难不仅在于人员、资金的配备,更在于有关部门对正确教育理念的转变。
推动教育均衡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们的国策。“史上最牛班级”的案例尽管是“牛”了一个班,却也刺痛了我们的大众教育。因此,对教育均衡化可能遇到的阻碍包括来自地方上的阻碍,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努力推进,让教育均衡化真正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同一个班的学生能够有如此成就,确实称得上是新闻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报道中还提到了许多“最牛班级”的学生们“都是多面手而非竞赛机器”的例子。相比他们的成绩,那些洋溢着青春活力,张扬着鲜明个性的排演音乐剧、举办“生日会”,甚至通过“调研”追踪历届校友的人生轨迹,调研成果马上就要出书等等,更加让人欣喜,让人为这些孩子能够拥有如此充实、上进、多彩的青春而喝彩、而激动。
但是,在为这些孩子祝福的同时,笔者又不禁想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最牛班级”的耀眼光芒不能遮挡住诸如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一个“最牛班级”的诞生不能解决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在为“最牛班级”赞叹的同时,我们更要想想那些打工子弟学校,想想那些农村学校,想想那些头上没有“名校”光环的“普通学校”。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提到,在接受调查的41所学校中,具有办学资格的学校只有20所。这些打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98%的学校场地是租用的,存在教师流动性大、教室拥挤、课桌简陋、缺少取暖与降温设施、没有体育设施或设施简陋、食堂卫生条件差、饭菜质量差等问题(2009年2月24日《法制日报》);重庆上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引来舆论一片哗然,2009年4月19日新华网的一篇报道更是针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提出“就业难,收入低”是农村学生弃考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教材同样的试卷,城里的学生只需要601分就可以上重点高中?为什么他们的中考分数比我差得远却可以上?”这是一个农村孩子写给《中国青年报》的一封信(2009年8月4日《中国青年报》)……
上面这些消息只是我们生活中与教育有关的几条新闻。它们发生了,也就过去了。它们不如“最牛班级”这样的新闻具有冲击力。我们不能抹杀“最牛班级”学生和老师们的付出与努力,但我们更应看到,还有更多孩子连付出这种“付出”、努力这种“努力”的机会都没有,比硬件?比师资?比环境?
绝对的公平当然不可能有。但教育的精髓,本是最大限度让孩子们拥有相对公平的起点,给他们以知识、尊严与梦想,如果任由现在这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发展,那即使涌出再多的“最牛班级”,也改变不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忧虑和希望教育惠及更多学子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