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随后,由于东南海上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严出海之禁。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
“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1684年,清朝对海上贸易先后作了若干具体规定:
一、沿海广东、福建、江南、浙江、山东与直隶省,听百姓装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海上贸易捕鱼。预行禀明该地方官登记名姓,取具保结,发给印票。
二、在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四省设海关,管理来往船只,并征收税银。外国贡船所带货物不再收税,其余私来贸易者,听所差部臣照例收税。
三、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各省,先定海禁处分之例,尽行停止。若有违禁将硫磺、军器等物,私载在船出洋贸易者,仍照律处分。
扩展资料
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一个过渡的发展过程,通晓近代中国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明清时期倭寇扰国,所以为了避免外来势力对清政府的影响,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和限制对外交通、对外贸易,而这一政策又着重表现在对外贸易的限制上。
至此,中国便与世界脱轨,渐渐走向了衰败。之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开始了被迫的对外开放,这段耻辱的历史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
直到新中国成立,被迫的对外开放也告一段落;到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主动的对外开放为中国发展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中国各行各业呈现欣欣向荣景象。
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两种不同的选择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闭关锁国致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强国之列,阻断了中西方的各种交流,因此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海外市场没有开拓,资本原始积累也没有完成。
中国的科技水平逐渐落后,军事实力下降,到了后期,整个中国国力衰微,最终导致中国在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进攻下失去抵御能力,进而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比之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随后在改革开放的指导下,我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闭关锁国